国际足联从1970年开始推出了名为“Telstar”的官方专用足球,此后便是每届一换,基本上每届都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历届世界杯上的用球有什么不同吧……
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用球,
其在当时与众不同的是表面由32块手缝的嵌面组成,这种全新的构造,使足球拥有更浑圆完美的外形。
1974年德国世界杯用球,除去颜色的不同,在材质以及技术上与四年前的墨西哥世界杯用球基本相同。
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用球,在设计上再次实现突破:20个三角形状的嵌面相互连接形成12个大小相等的圆形。
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用球,技术上首次采用了防水、密封的缝制,从而大大减弱了球的吸水性,最大程度上控制了球重的额外增加。
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用球,
技术上则首次采用合成材料制作。这种合成材料的使用增强了球的耐用性,同时进一步减弱了球的吸水性。
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用球,对合成材料进行了改良,并且首次在球体内加入黑色聚氨酯泡沫内层,使球具有完全的防水性能,运行速度再次得到提高。
1994年美国世界杯用球,首次运用具有能量回复性能的白色聚氨酯泡沫内层。这种内层使球体触摸感更为柔软,更易控制,球速更快。
1998年法国世界杯用球,首次印有彩色图案,且采用了新型复合泡沫材料,赋予球更好的能量回复性能,使球飞行更稳、方向更准。此外,它还首次运用“透明印刷”技术,从而使球的图案更鲜艳,而且不易磨损,寿命更长。
2002年日韩世界杯用球,改进后的泡沫层由众多超强耐压且大小相等的微型气囊构成,有效提高了足球的可控性及运行的精准度。
2006年德国世界杯用球,采用了全新的异形拼块和无缝压合技术,史无前例地将足球球面拼块减少到14块,最大程度地消除了球体表面不规则的凹凸,令球体呈现完美圆弧,从而有效提高了足球运行的精准度。
(责任编辑: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