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南非以什么而闻名,钻石、黄金、好望角、曼德拉……你可以说出很多很多,但是在6月的南非,因为世界杯,一支用塑料做成的喇叭成为这个国家的象征。这个名叫“呜呜祖拉”(英文名Vuvuzelas)的喇叭现在在南非是人手一支,大街小巷无处不在,更别说球场周围了。从记者抵达约翰内斯堡开始,它所发出的“嗡嗡”声就一直围绕着记者耳边,无论何时何地,可以说这个小喇叭已经成为南非世界杯的一部分,南非球迷很希望这个小小的喇叭能够称为他们世界杯征程上的“第12人”。
大多外国人已经无法忍受
呜呜祖拉原来是由锡做的,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南非大为流行,据说其名字Vu-vuzela很可能就是从祖鲁语的“制造噪音”的意思转变而来。2001年时南非一家公司开始大规模制造塑料版的呜呜祖拉,并开始在各类体育赛中使用。这种小喇叭长不足1米,却可以发出高达127分贝的声音,比电锯、割草机的噪音还厉害。日前,国际听力组织对呜呜祖拉进行分贝测试,发现这个小小的喇叭足以对听力产生伤害。在去年的联合会杯中,呜呜祖拉就已经小有名气了。而出名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外国人并不喜欢它,因为它的声响对于他们来说不仅声音大,而且极其难听。虽然呜呜祖拉的外观和我们的冲锋号相似,但是它们的声音却截然不同,号的声音是嘹亮高亢,而呜呜祖拉所发出来的声音很闷,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古代战争前,号角的声音类似。如果仅仅是吹响一支还好,如果是一大群人吹响它时,那中一大片“嗡嗡”的声音是常人无法接受的。
你能想象在球场中,几万人同时吹响呜呜祖拉所产生的噪音么?研究人员曾做过统计,发现在呜呜祖拉“助阵”下,整场比赛的平均噪音达到100.5分贝,最吵时为144.2分贝。所以很多世界杯参赛国都对这个吵人的喇叭提出了抗议。德国队队医就曾表示,为了对付过于“嚣张”的长喇叭,德国队可能在比赛中戴上耳塞,甚至有很多球队已经向国际足联提出了申请,要求禁止球迷带呜呜祖拉进入球场。不过国际足联和布拉特都站在了南非球迷一边,他表示,这是南非民族文化和足球的象征性标志,就像其它非洲国家的邦戈鼓或歌舞一样,不会被禁。
“小喇叭”成为传统文化一部分
尽管南非文化部门最近给国家队队员和民众狂补国歌歌词课,将一些歌词的发音标注读音,出版小册子免费发放,还有国歌的MP3挂在文化部官网上供免费下载,但从现场看来还是效果不佳。11日晚的世界杯开战幕,东道主南非队遭遇尴尬,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战胜墨西哥,而是因为南非国家队中没有多少人能唱完国歌。一开始唱大家都很高昂,但到了荷兰语的部份,很多人都不知道歌词,只好乱掰,有的因此选择不唱,改用哼曲调带过。尽管唱国歌不是南非球迷的长项,但吹喇叭他们自认第二,可没有多少人敢说第一。
虽然呜呜祖拉面临外界很多的批评,但是向来散漫的南非人这次却空前团结,甚至上升到了爱国主义的层面。特别是南非世界杯期间,很多人将这根长喇叭视为南非足球的象征和国家队的第12人,现在的这个喇叭已经是南非球迷生命的一部分。不吹喇叭,他们就无法享受球赛,无法感受世界杯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就连国家队教练佩雷拉也为其鼓吹:“我们必须借助这个优势,我觉得这个声音还可以再高一点。”如今的南非所有对呜呜祖拉说“不”的声音,已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嗡嗡”响声中。它是文化,是传统,更是南非球迷宣泄情感的窗口。也许南非球迷倒是更希望这个小喇叭能“杀”死南非队的每一个对手。
吹响呜呜祖拉真不容易
早就听说吹响呜呜祖拉是很难的事情,可考虑到个人卫生,小贩们在出售它时是坚决不让你试吹的,想吹它只能自己买。出于好奇,记者也在球场附近花了80兰特买了一个,据记者的黑人司机介绍,世界杯前这个东西也就是10~20兰特,因为世界杯的缘故,它的身价也就涨了4~5倍。记者拿到这个传说中的大喇叭,一种失望之情油然而生。即使是最大的呜呜祖拉,它的重量甚至都可以忽略。而更让你失望的是它的内部构造,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呜呜祖拉都是塑料制品。根本谈不上什么内部构造,就是像喇叭一样的流线型,内部没有一点其他的东西,里面光滑得就像是啤酒瓶子。只是号嘴部分有些特别,与喇叭和冲锋号不同,呜呜祖拉的号嘴和号身是一体的,如果非要找特别之处,那就是在号身的外面有一身“华丽”的外衣——印有各参赛国国旗和南非世界杯的标志。
虽然呜呜祖拉结构简单,但是当记者拿起呜呜祖拉想让它响,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记者把它放在嘴上轻轻地吹是不管用的。没有办法我就深吸一口气,鼓起两腮,用丹田之力吹了出去,这个大喇叭真的响了。小商贩告诉记者,像你这么吹,肯定会有人找你麻烦!你吹得不专业,在你前面的人需要打雨伞。黑人司机告诉记者,吹呜呜祖拉是需要靠肺活量的,能唱高音歌曲的基本上能驾驭呜呜祖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