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球了!罗本攻破了乌拉圭队大门!北京市宣武门一处羊蝎子餐馆内立即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喊。桌上狼藉的盘子内盛着“梅西”、“C罗”、“假球黑哨”等名目怪异的菜,注视着电视屏幕的食客们在凌晨时分推杯换盏,享受着节日般的快乐。
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激战正酣,与南非时差6小时的中国,对世界杯的关注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从餐馆到大排档,从酒吧到露天广场,从步行街到大型商场,从民宅电视到办公室电脑,中国人用特有的方式享受着已不单纯是体育比赛的世界杯。没有中国运动员参与带来的国际竞技体育荣誉感,只是64场绿茵有球折返跑的表演,缘何令国人如此痴狂?“足球我不是很懂,球星更叫不上几个,但是我喜欢世界杯期间大家聚在一起看球的氛围,”北京市民尹健告诉记者。“像情人节、圣诞节等舶来品一样,世界杯从1978年进入中国以来,也被这里特有的文化氛围和受众‘汉化’,许多人看世界杯不是为了看比赛,而是享受一种与世界杯相关的延伸性内容,”吉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马大勇称。
所谓“梅西”不过是杨梅与西瓜的拼盘,“C罗”就是一盘凉拌萝卜皮,“假球黑哨”则是小号松花蛋拼盘。钟情于文字游戏和恶搞的中国网友,甚至在四强产生后风传起顺口溜:“法兰熄了、意大离了、英割烂了、葡萄丫了、巴息了、阿根停了,下一步一定是乌拉归了、西班哑了、荷难了、德过了。 ”
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头号赛事,始于1930年的世界杯1978年登陆中国,1982年首次在中国实现全面转播,从1998年开始因一曲《生命之杯》变得妇孺皆知。从2002年国足首次闯入决赛圈而引发举国关注,从2006年起演绎为中国观众回归娱乐本质的“世界杯月”。
当2010年南非世界杯“来袭”,中国各大城市都掀起了世界杯风暴:公交车、地铁、办公室等,到处有人谈论世界杯,走街串巷随处可见身着世界杯Logo的服饰,各地餐饮场所夜间经营时,统一将电视锁定在球赛直播频道。北京市王府井商圈直接被部分商家布置成“迷你足球场”,上海世博园以“扎库米”为主角的南非馆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展馆之一,西安大唐芙蓉园里“唐朝队”与非洲国际友人队展开蹴鞠比赛……“现代足球作为一项从战争演绎而来的竞技运动,自有文化内涵支撑,”吉林体育学院院长宋继新认为,足球拥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梦幻色彩,集娱乐性和传播性于一身,受众不受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准的限制。在正处于文化视角多元化发展的中国,世界杯的出现及其特质,恰恰与公众的需求找到了诸多契合点,所以国人在观赛、娱乐、从众、享受等诸多心态下感受世界杯,甚至为世界杯痴狂。
眼下,南非世界杯仅剩下最后两场比赛,有中国百姓甚至感慨:中国何时能够举办一届让中国文化唱主角的世界杯?
□王昊飞 邹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