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诅咒”了的英格兰
南非队走了,美国队走了,现在,三狮军团也到了离开的时候。作为东道主,南非在世界杯票房上占一大头自不必说,而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球迷又恰好是为总上座率出力最多的两股力量(除南非外)。较之前二者,英格兰队的溃散无疑更能激起支持者的一声叹息以及一阵咆哮。早知如此,何必花几千英镑奔赴南非,还不如在亚马逊上订购一本《足球经济学:为什么英格兰会输,为什么德国和巴西会赢,为什么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土耳其甚至印度会渴望成为世界最普及运动的新王者》。书名整个儿翻译过来真就这么长,但折扣后的售价仅7.4英镑。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小报重磅包装 球员更似艺人
国家队里总是充满着娱乐圈的味道。连着两三个星期,看到像特里、鲁尼、科尔这几位总以一身英格兰队服出现在图片报道里真有点不习惯,这才想起来,他们的本职工作是球员。在世界杯以外的时间里,我们实在太习惯通过各色花边消息来了解这些主角的动向了。
距离产生的不仅是美感,还有相对清醒的认识。库伯一直觉得,因为自己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荷兰,所以对于英国的小报文化他可以做到旁观者清。
英国现在每天的报纸总销量近2000万份,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英国人对传统阅读方式依旧钟情。只不过在这片市场上,最热销的依旧是主打花边新闻的小报,首当其冲的便是《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报》。边骂边看,越骂越红,交互接力,这就是英国小报文化的影响力。以特里的“友妻门”事件为例,《太阳报》、《世界新闻报》以及它们的竞争对手《镜报》可谓是表现得精心策划、全情投入、你方唱罢我登场,将当事人堵在了枪口上。
库伯认为,英格兰的小报文化独行天下,而在此熏陶下长成的英格兰球员也乐于这种“被娱乐”的状态,很容易忘乎所以,冷落了自己的球员身份。“类似情况在荷兰、法国也存在,但英国却是全世界最泛滥的地方。”对库伯这种将英格兰足球衰落原因归罪于小报文化的论调,英国一些书评家并不认同,“小报文化由来已久,如果说现在才要来归罪,难免有点牵强。”争来争去也无用,反正英格兰队已经收拾包袱回家了。
多贫寒出身 只踢球少思考
工人阶级约占英国总人口的1/3,英国足球力量的选拔大多还是在工人家庭的孩子中展开。假如一个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加入到某支职业俱乐部的预备队里,没准他的谈吐反倒会显得格格不入,他的队友甚至可能嘲笑他打算继续求学的念头。
在现在的这支英格兰队里,只有克劳奇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此外兰帕德在中学时代对拉丁语有些爱好,曾拿到过一个弥足珍贵的“A”。至于别的球员,学历对他们来说更等同于美好的装饰,比如杰拉德曾获得过利物浦约翰·莫尔斯大学的荣誉学位。
英格兰的足球文化里有着一种猛冲猛撞的气质,但要说起用脑子踢球来,这支豪华之师却是向来没此专长。英格兰球员一思考,上帝都会发笑,所以,哪怕能在赛前表现得彪悍野蛮,但一到球场上,那原生态的踢球方式还是会出卖他们的老底。说到这儿,一定有人想拿英超说事了。是啊,你也说了那是英超,一两个英格兰人融在球队里或许能负负得正,刚好发挥效应,但在世界杯赛场上,11个英格兰人……后果就是如今这般黯淡。
无限拔高捧杀人
第三种观点,库伯认为依旧与英国的媒体文化密切相关。他们流水线似的制造着“蜜糖炸药”,投向英格兰队上下,而更糟糕的是,包括球员、球员经纪人以及球迷在内的大部分人都没能扛住这一关,纷纷沦陷。英格兰的大宝贝鲁尼,他在南非的最“出彩”表现并没出现在任何一个90分钟内,而是对着摄像机镜头的那一通抱怨。是谁把他捧到了梅西那样的高度?当然是英国媒体无疑。杰拉德在世界杯开赛前就表示,鲁尼表现得有些信心过足了。其实,随行就市被虚火抬高的又岂是鲁尼一人?
醉倒在老黄历上
他们已经被浮夸的言辞给吞没了。在英格兰对阵阿尔及利亚前,《太阳报》把《他们最好的时光》这一标题送给了三狮军团。这句话出自二战时期的丘吉尔。每当英格兰队要出去比赛时,总有人把他们吹捧得好像真是战士出征一样。
英格兰队总在鼓吹前辈们流传下来的荣耀传统,这份迷信都快让他们失去判断力了。意大利人卡佩罗被任命为主帅,原本这是为了吸收欧洲大陆足球的长处,结果却频遭质疑。
1958年的瑞典世界杯,英格兰队在小组赛阶段遭遇三连平,无缘晋级。当时队员之一的约翰尼·海恩斯说:“每一个英格兰人都觉得,我们享有天赋的权力,世界杯就应该是属于我们的。”这份自嘲,而今的英格兰队不得不再度品味。
作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善于自我安慰的英格兰人总能从犄角旮旯里翻出能让自己重新填满信心的蛛丝马迹。比如在英德大战前,有人说比赛地点选在布隆方丹,这就是一个好征兆。1846年,英国人希望在非洲大陆上筑起一个桥头堡,于是布隆方丹才被建立了起来。因为他们是足球运动的鼻祖,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即便到了今时今日,他们怎么着也该是世界上最棒的球队,至少是之一。但实际上,自从1966年的那次捧杯后,英格兰在每届世界杯上的表现都没能再盖过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