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帅失和”分两类
粗略算下来,本届世界杯上至少有六支球队曾经出现过“将帅失和”的情况,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国、英格兰、意大利、葡萄牙这样的欧洲豪强,另一类是加纳、喀麦隆等非洲诸侯。出现问题的原因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因,就是球队战绩不佳,另一类是内因,就是内部不稳定因素被激化。
球队失利是几乎所有“将帅失和”现象的导火索,球队表现得越糟糕,失利得越彻底,则教练与球员之间的矛盾就越容易激化,法国队一差到底,矛盾也愈演愈烈,而英格兰、葡萄牙顶住压力拿下关键战役后,矛盾也随之缓和。
不过,失利只是矛盾的诱因和表现形式,“将帅失和”现象另有深层原因。至于这些深层原因具体是什么,还要因队而异。
非洲球队的“将帅不和”多源于球员的个性和金钱。非洲球员们大都不太容易受拘束,表演欲望有余而纪律性不足,这也正解释了为何非洲球队在世界杯上的战绩总是起伏很大。而参加世界杯的非洲球队,主帅大都来自欧美,文化上的差异和对足球理解的本质性区别造就了一对天生的矛盾。非洲球队的主教练任期大都不长,功利色彩很浓,因此到目前为止,非洲球员纪律性差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蒙塔里炮轰拉捷瓦奇用人不当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非洲国家足协管理混乱,奖金屡屡不到位,而球员又过度重视个人利益,在这其中,主教练就往往成为牺牲品和蘀罪羊。
欧洲球队的“将帅失和”多源于小团体主义。由于传统俱乐部众多、人员流动频繁,大多数欧洲球队中都存在一些固定的“帮派”,比如法国队内存在“阿森纳帮”和“里昂帮”,意大利队中存在“米兰帮”和“尤文帮”等。这些帮派各有各的传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家队主帅一旦掌握不好尺度,导致帮派平衡被打破,内讧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主帅可换,帮派不变。因此,虽然欧洲豪门猛将如云,但是找到能够驾驭得了他们的主帅却也绝非易事,毕竟在这样的帮派环境中,主教练一不小心就会得罪成批的球员。
当然,很多情况下,“将帅失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在法国队身上,大概所有能够导致“将帅失和”的原因都能够找到:球员个性太强不服管束,队内的帮派众多,主教练的掌控不力等。这些因素,就像一把把尖刀分割着本来就不够团结的法国队,也许这就是法国队的“不和”更加吸引眼球的原因吧。
暖流:荷兰、阿根廷
荷兰队和阿根廷队绝对是南非世界杯上的“现象级”球队。两队在目前结束的比赛中全部以明显优势取胜。虽然,从实力上来看,他们获胜绝对在情理之中,但是曾经以“乱”闻名于世的两队却在南非实现了异乎寻常的团结,还是让人感到十分惊讶。
荷兰队向来以队内矛盾众多而著称。队中在不缺乏球星的同时,也不缺乏队内帮派,苏里南裔和白人球员的矛盾屡见不鲜、屡禁不止。曾几何时,“三剑客”中的古力特与主帅艾德沃卡特产生冲突,最终导致前者永久退出国家队。1996年欧洲锦标赛,戴维斯因对主教练希丁克的用人指手画脚而被开除。德国世界杯上,“小禁区之王”范尼斯特鲁伊被主帅范巴斯滕死死摁在了板凳上,泪洒世界杯。可以说,“无冕之王”荷兰队的世界杯之旅,多是由自己的战士们亲手终结的。
不过,在现任主教练范马尔维克的带领下,荷兰队转向实用打法,不断赢球使以往队内的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渐渐平息。可以说,目前的这支荷兰队,团结程度“一反常态”,也是34年来非常少见的。
阿根廷队远远称不上团结,但是,他们的矛盾大都集中在“单个球员与单个球员的矛盾”以及“马拉多纳与除球员之外的其他人的矛盾”两大板块。既不是帮派间的冲突,又没有文化上的根本差异,实际上都不足为惧。因此“马大帅”的阿根廷队虽然在世界杯预选赛上跌跌撞撞,但始终像不倒翁一样化险为夷。
其实,阿根廷队打好比赛不可或缺的,就是球队的团结,而马拉多纳这个在球员时代就以“独裁”更衣室闻名的老球星,恰恰能够给阿根廷队提供这一点。所以,马拉多纳在上任之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用自己在足球场上的魅力和威望重整更衣室秩序,把曾经一盘散沙的阿根廷队捏合成了一个整体。“马大帅”曾经多次表示:“我有23名主力队员,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而到了世界杯上接连获胜的时候,队内的和谐气氛,已经成为了“潘帕斯雄鹰”战无不胜的源泉。
其实,即便出了将帅矛盾的问题,只要处理得恰当,球队的成绩同样不会有太大的影响。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爱尔兰队主帅麦卡锡果断将出言不逊的基恩扫地出门,结果缺少了最大牌球星的爱尔兰队照样打进了16强。而像荷兰、阿根廷这样把“将帅和”唱得如此到位,那就到了“想不赢球都难”的境界了。(完)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