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世界杯的第二日,虽然累计的入球仍然少得可怜,可观众到底还是品出些味道来了。除了老迈的希腊队表现不尽如人意,甚至有点可怜,其他各支队伍,从善打闪电战的韩国队,到后来的阿根廷VS尼日利亚,英格兰VS美国,都让观众大饱眼福,即使因为看球而晨昏倒错,虚火大炽,非狂吞牛黄片不可,也无怨无悔。
看了第二天的比赛,观感之最乃是一句老话:守门员可顶半支球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尼日利亚顶住阿根廷的“铁三角”梅西、伊瓜因、特维斯,靠的是扇铁门;美国队任你英格兰下半时狂轰滥炸,毕竟不再失分,主要也是门将霍华德化解七次危机之功。合众社由此得出结论,霍正处于门将最佳年龄段31-35岁的始发点,而美国队盛产优秀门将的传统,与美国全民爱好棒球、橄榄球、冰球等各种运动,强调手眼和体脑协调有关。看看对面的英格兰球门,罗伯特·格林似乎也无法摆脱英格兰守门员屡摆乌龙的魔咒,居然让一记美国人毫无威胁的远射漏过他的“黄油手指”(butter fingers)进网。英国国内因此自然是骂声一片,说他如是嗜酒人,至少等球赛完了再进酒吧不迟;稍微宽容一些的评家则把责任推到此次轻飘飘的世界杯“普天同庆”用球。若不是格林后来挡住美国队一次刁钻射门,将功补过,还不被口水淹死?中国队是否已到了尽力打造或物色一位30上下年纪、身高在1.85-1.90米的“铁门”的时候了?
次说前锋。韩国队的朴智星、李正秀等将既有工兵型的勤劳,又有一往无前的气势,特别是听到观众狂喊“大韩民国”的呼声之后,那简直就像打了鸡血针一样。全场跑动——经常是百米跑似的冲刺——的距离有多长,相信专家们必有统计,在我的印象中,肯定超其他球队的前锋多多。更可贵的是,虎兕出柙般跑到尽头,并非强弩之末,还有射门的“硬脚头”,能够一蹴而就。即使贵为爵士的英格兰锋将鲁尼,上得球场,也是这样的拼命三郎(除非被人死死冻结)。阿根廷风格不同,如梅西般的锋将,不会“满场飞”似的做工兵,倒更像是“机会主义者”,多数时间在阵前控球逡巡,只要发现能够见缝插针,立刻从静如处子化为动若脱兔,突然加速,如矢离弦,给敌致命一击。我们如果有个“工兵型”加“机会主义者”的前锋,苦练耐力、速度和临门一脚,储备充足体力,又会盱衡阵势,取而不费,哪怕只有一个,中国男足怕也不会落到今天这般窝囊的地步。我知道足球是所谓集体运动(team sport),要靠十一人齐心协力,但是一个“铁门”,一个“锐锋”,可能是眼下最迫切的急需。
外行妄言,仅供专家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