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国
曼德拉85岁时,南非申办世界杯成功。他披着国旗,顽童般摆出V的手势,说“感觉像是50多岁的人”。那时,老人家万万没有料到,6年后他会缺席开幕式。
曼德拉86岁时,唯一健在的儿子死于艾滋病。他面容悲恸,眼噙泪花,像是在总结自己的人生,“我还有26个孙辈人,3个曾孙辈人。”那时,老人家万万没有料到,5年后他是因为曾孙女缺席开幕式。
2010年6月11日,南非世界杯开幕式,曼德拉缺席,全世界哗然。
承认吧,从来没有一届世界杯像南非世界杯这样,如此之深地打上某一个人的烙印。可是,如果这个人叫做曼德拉,一切就理所当然了,因为没有这个人,就没有南非的今天,当然也就没有这样一届世界杯。
算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上一个能像曼德拉这样,处在一个极大的或然状态,却被人千呼万唤的形象是谁?戈多!
所以,布拉特的那句话——“开幕式只要出现曼德拉的身影,就是南非世界杯的胜利”——说得并不精确。曼德拉是否出席开幕式并不重要,因为他的出现与否,只是个外在的仪式,与内化的本质无关。这个本质是,从2004年5月15日南非申办成功起,这届世界杯就已贴上了“曼德拉”的标签。
王朔说,有的人一出生就死了,而南非世界杯,因了曼德拉,从一出生就成功了。
曼德拉反复说,体育具备改变世界的能量。所以,他在申办宣言中并不避讳南非的现实种种,而是将举办世界杯上升到了社会和政治高度,“南非各种问题之解决,需要世界杯来消解,这是最好的出口。”
美国《体育画报》在前瞻特刊中,反复念叨了两件事,第一就是曾引发新闻乌龙的1950年美国爆冷战胜英格兰,第二就是这届世界杯之于南非的意义,“它早已超越了全球性足球赛事的范畴,说明这个充斥着种族压迫的国度已演变为多种文化并存的社会,而最大的幕后推手自然是曼德拉。”
这是《放牛班春天》里的故事,“音乐和体育真是陶冶心灵,促进人与人团结友爱的灵方。”更是《成事在人》里的故事,在曼德拉的支持下,南非首夺橄榄球世界杯冠军……
“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虽然,曼德拉没能出现在开幕式上,南非足球也不太可能问鼎金杯,可这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光辉岁月、一届世界杯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