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开赛后,欧洲强队普遍低迷,西、意、英、德、法等豪强似乎得了“传染病”,频频爆出冷门,没有一个提前出线,有的甚至落到出局的边缘。南美球队则风光无限,除巴西、阿根廷两强豪取两连胜外,智利、乌拉圭、巴拉圭表现也很抢眼,出线前景大好。
央视解说嘉宾得出了一个“半球理论”,并向观众“推销”。所谓“半球理论”的大意是:南美球队表现好,欧洲球队表现差,是因为南美与南非同处南半球,而欧洲正好相反,处于北半球,欧洲球员的生理节律不能适应南半球的冬天。
乍一看,“半球理论”似乎很有道理,而且还可以推及更多的国家,比如也处南半球的新西兰,这支被视为“鱼腩”的球队竟然连平强敌保持不败。非洲球队表现也低迷,那是因为除了南非,其他非洲国家都在北半球或赤道附近。
但仔细推敲,“半球理论”其实站不住脚。比如,澳大利亚是新西兰的邻居,也属于南半球,但他们首战被德国痛宰。东道主南非就不用提什么半球了吧,为什么也“水土不服”?回到欧洲和南美,其实南美强队阵中许多球员特别是核心球员都在欧洲踢球,所谓生理节律应该与欧洲球员同步。还有,并非所有欧洲球队都低迷,荷兰队就两连胜第一个出线。
看来,南美成绩好欧洲表现差的现象,还得从别处找原因。我认为有一个差别是:南美球队破密集防守的能力更强,进攻更犀利更有效率。强队都要遇到对手密集防守的难题,显然,巴西、阿根廷破密集防守更有办法。巴西有罗比尼奥、卡卡等的突破,有手术刀般的精准传球,有小范围连续快速传递渗透,有埃拉诺等如鬼魅般的抢点。阿根廷有梅西,他一个人往往就能让对手防线松动,而阿根廷还不只一个梅西,其他攻击手个人能力都很强。反观欧洲队,进攻往往徒有声势欠缺效率,最后一传、最后一射威力不够。
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南美球员四处踢球,他们适应不同气候的能力可能更强一些。一个事实是,欧洲球队从没有在本大洲以外举行的世界杯中夺冠。跨“洲”夺取世界杯的事,都是巴西人干的,他们准备在南非再干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