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6月14日体育专电 题:不关“球”的事
新华社记者周之江
几天来熬夜看球终于赢来回报。德国队4球击败澳大利亚队,此战也成为南非世界杯开赛以来最为酣畅淋漓的比赛。
而在此前已经进行的7场比赛中,总共只攻入了9个球而已。平均下来,一场只有一个多一点。
为什么不进球?第三比赛日的另外两场比赛,加纳队与斯洛文尼亚队都是仅以一球小胜。如果不是阿尔及利亚队门将莫名其妙地失误,这场比赛很有可能成为南非世界杯开战以来的第二场0:0平局。
说到失误,门将抱怨此次比赛使用的新球太轻,飞行线路诡异;也有球员认为,新球不易控制,影响了射门的准星。跟4年前的德国世界杯一样,引发了新一轮有关比赛用球的争议。
名为“普天同庆”的南非世界杯用球,号称史上最科学、最圆的足球。国际足联在世界杯上推出官方专用足球始于1970年,此后几乎每届一换。如果说,奥运会的宗旨是“更快、更高、更强”,国际足联频繁的换球行为,似乎是要给世界杯定下“更圆、更轻、更科学”的新口号。
有一个故事值得借鉴。2006年,NBA推出新款比赛用球,取代了此前已使用了35年的传统真皮篮球,旋即引起球员的普遍不满,最终只能草草收场,换回旧球了事。
更戏剧性的换球故事跟国际乒联有关,理由简直舀不上桌面,据说仅仅是为了限制中国队包揽太多的冠军。不管怎样,比赛的胜负跟球有一点关系,但肯定不是决定性的。阿尔及利亚队门将的失误显然是判断出了问题,愣要怪在球身上太没道理。君不见,就算给马拉多纳一个橘子,他也照样能轻轻松松颠耍出一连串让你眼花缭乱的动作来。
但有一点笔者可以保证,国际足联之所以不断推出所谓更富科技含量的、更好、更圆的足球,绝不是仅仅为了满足让比赛进更多更精彩,而是为了成全体育用品商卖更多球的愿望。(完)2010/06/14 16:50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