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有很多可爱之处,比如一个多月前的流行语是十六强,现在一下子换成了反思。 丢了九个球,确实值得反思,想想吧,仅仅在脑海中回忆那九个场景就是多痛苦和漫长的过程。米卢走了,快乐足球也就变成反思足球了,但如果一定要反思什么,我想反思自身——作为一个球迷,或一个媒体人。 是的,我要反思的是足球之外的舆论。球迷与媒体的声音构成了舆论,而对于足球,他们似乎永远扮演着评判者的角色,也永远代表着真理。我们的体育记者圈里,甚至连越位都搞不明白的记者也在奢谈技战术。即使处事圆滑的老江湖米卢,来华执教不久即与某些中国记者交恶,他无法忍受那些“不配谈论技战术”的人对他指手画脚。 但是,舆论的力量VS名帅的抗争,前者无疑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下课”的喊声里,舆论成为中国足球场最权威的“操盘手”。 我无法相信这是正常的现象。 中国足球的蹒跚前行中,有一句话似乎有很强的支撑力:中国没有世界一流的球队,却有世界一流的球迷。它的意思似乎是,这块土地结不出肥大的葡萄,却长得出肥大的葡萄叶。我们一直就天真地认为,“坚强”已经是球迷的最高境界了。 足球在中国,很多时候不是娱乐的途径,而是发泄的出口,这样的心态,加上对足球相对粗浅的认知,这就是足球人所处的舆论环境。 舆论环境的宽容或尖刻,理智或偏激,对于足球的影响实在差异太大。 缺乏足球传统不是我们的过错,但我们又凭什么夜郎自大呢? 九十年代开始,西部的球市先于经济被大大地开发了一回。最早是成都,接着是西安,都号称黄金球市。但我真的不相信一座缺乏足球传承的城池一夜之间就黄金了,在那样的热闹背后,我看到支撑中国球市的主体不是富裕的有闲阶层,而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于是与火爆一起出现的就是躁动、盲目甚至暴力。 许多人对广东球迷的功利与冷淡颇多不屑,但这总比把足球变成流氓运动的倾向要好吧。 中国足球水平的代表在大连和上海,其实看球水平最高的也在这里。大连人对球的理解那是从小踢出来的,即使傲慢都是值得尊敬的傲慢;而上海人对球迷的理解最接近欧美人,有一份坚定但不变态的热爱,有一种自娱自乐的洒脱。 多少年来,人们说到中国足球总要说到历史,说到荣誉,说到尊严,沉重得几乎要流下眼泪来,这实在是足球中不能承受之重。 就如同国家的足球水平不可能依靠一两次反思雄起,舆论的理性与宽容只能交给时间。当绝大多数中国人从生活的艰难中摆脱出来,他们需要以一种更轻松的姿态观赏足球,这或许是中国的足球舆论渐渐改善的希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