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体坛诞生了“恐韩症”这个词。 在不少中国运动员、教练员的心中,韩国是中国队的“伤心地”。 历史记忆犹新。1986年汉城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在金牌战中以94比93险胜东道主,但在奖牌总数上,韩国队却占了上风。两年后的奥运会,中国队更是“兵败汉城”,历经千辛万苦,只有五金入囊,中国将士是低着头踏上归程的。 即使是对实力强大的中国乒乓球队来说,韩国也曾经是块“伤心地”。在汉城举行的第十届亚运会上,以男团世界冠军原班人马出战的中国队,以4比5不敌韩国队,中国女队也以1比3负于韩国队。在单项比赛中,中国的男单世界冠军江嘉良负于韩国刘南奎,居然被挤出四强。这是中国乒乓球队至今在亚运会上的最差成绩。 至于老不争气的中国足球队,到韩国比赛更是“噩梦”一场。前不久的世界杯,国足将士踌躇满志而去,结果却是以一场未胜、一球未进的“劣绩”铩羽而归。 据说,在汉城奥运会之后好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运动员一提起去韩国比赛,便不由紧张起来。这种“恐韩”情绪,一直蔓延到今年的世界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固然是必要的,但如果由此背上心理包袱,甚至导致临战情绪失控,影响技战术的发挥,那就适得其反了。 说到底,“伤心地”也罢,“恐韩症”也罢,其实都是不正常的心理在作祟。中国将士要在釜山亚运会上创造佳绩,就必须打破这种“宿命论”。 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李富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多次谈到了调整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其实,对于优秀运动员,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著名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多次打破世界纪录,而且不少是在国外大赛中创造的,有“越是碰到大赛越能发挥,越是来到客场越轻松”的本事,以致留下了“每逢大赛必超水平”的美誉。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出征釜山之前,不少中国运动队也开始重视心理调整。中国乒乓球队在上海集训时,就专门找来世界杯期间韩国“红魔”啦啦队在现场为主队助威的录音,对亚运赛场进行仿真,以此对赛场气氛进行抗干扰训练。据说,队员们刚开始对高分贝的噪音反应强烈,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逐渐适应了这种赛场气氛。 不可否认,韩国人一旦当上东道主,谁也说不准会爆出多大的“能量”来,就像世界杯上爆出冲进四强这样的“冷门”。然而,体育比赛毕竟离不开实力,中国将士只要能打破“宿命论”,以平常的心态投入亚运战场,相信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收获。 釜山9月26日专电 本报特派记者程康萱黄罕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