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下正率队备战世界杯外围赛的国家队主教练米卢的头上,最近多出了一顶帽子,这帽子上有行英文:态度决定一切。米卢此举,让人感慨良多。 对中国足球来说,参加世界杯预选赛已有6次之多,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仍停留在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的阶段。之所以屡屡铩羽,固然与自身实力不济有关,但是,在相当程度上,是不是也与我们从教练到球员“态度”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关呢? 以近几届国家队为例,施拉普纳不把别的球队放在眼里,视小组赛的重要对手也门队为“小蛇”一条,可以手起刀落,结果真被“小蛇”咬了一口———这是因为态度太过随意。戚务生在十强赛上,在主场不幸被伊朗队翻盘之后,不是反躬自省,而是把责任一股脑儿推给球员,在必须于客场拿下沙特才有一线生机的情况下,缺乏积极进取的态度,仍坚持“保平争胜”的原则,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这是因为“态度”太过保守,怕负责任的缘故。而我们的球员在场上的态度又是怎样?在关键场次往往缺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相反,相互责备、患得患失、窝窝囊囊则是有目共睹的。 本届国家队不能说是历届国家队实力最强的,但毫无疑问,却是物质条件最好的。在我们的球员借足球改革的东风,成为中国“先富起来”的一班人后,他们对足球的“态度”是不是更为积极、更投入了一些呢?这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假如我们的教练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对手,我们的球员全身心地投入比赛,那么,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我们实力上的不足,而我们若是这样做了,即便再一次无功而返,不只自己可以问心无愧,也一定能得到公众的谅解。态度未必真能决定一切,但是,对国家队上上下下来说,态度问题无疑至关重要。 ■文/严阳
(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