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届世乒赛还未进入真正关键的强手对话阶段,一个似是而非的话题却在媒体之间炒得火热:随着一批亚欧名将和“海外兵团”中坚选手的垂垂老矣,中国乒乓似乎又到了所向无敌的阶段。那么,为了维持世界各国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和运动实力的平衡,中国队应该考虑是否要拿全部金牌的问题了。 这个话题也吸引了一些圈内人士。如国内某省队教练便以“个人观点”明确认为,中国队在世界大赛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除奥运会之外,在其他的大赛中,是否可以只选择关键的项目,而不必一味强调“囊括”。这样可以更好地推进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中国乒乓球早在七十年代就有过“让”的思路,当时的立意更为宏大,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至于队内按需要自行让球的情况,则不在此列。后来渐渐不让了。到八十年代初,中国乒乓球终于到了“孤独求败”的意境。但“高处不胜寒”的尴尬似乎并未过于持久,欧洲人的虚心学习,以及国际乒联出台新规制约中国选手的特长,使得国际乒坛再度进入亚欧抗衡的新境地。如今二十年一轮回,蔡振华明言:我感到似乎又到了八十年代当时的那种情况了。 但曾经作为主力球员亲身体验过八十年代中国乒坛全盛时期情况的中国队现任总教练蔡振华同时也认为,要说中国队现在已经到了非靠让球才能调动外国选手积极性的水平,那也是言过其实。他强调,“中国队现在的实力还远远没有达到那种想让就让,想拿就拿的地步”。 此间有关人士认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持续向更高境界发展,不是靠中国让出几块金牌就能实现的。再看看中国选手近几年来虽在国际大赛中屡屡夺冠,但没有多少是轻轻松松手到擒来的。再说让球本身就不符合体育精神。美国田径水平,尤其是短跑项目独步世界,但也从未听说会为提高其他国家选手的兴趣而“谦虚”相让的。现效力中国台北队的乒坛名将陈静说,不管实力和状态如何,都要全力以赴争胜,这是打球的人最起码的原则。(记者王健)
(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