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印象最深的时刻不是徐亮一箭定江山的任意球,而是第71分钟沈祥福的一次换人:杨林换下张耀坤,一名中锋换下一名中卫,这种换人在比赛末段司空见惯——希丁克带韩国队尤精于此道,他甚至会用两名前锋连换两名后卫以殊死一搏,而阵型保持不变,但那是在落后情势下的孤注一掷,而沈祥福是在领先形势下这么干! 这首先说明沈祥福重实战练兵效果甚于结果,全场他竟换了11个人,而山本昌邦只换了3个人。但不管老沈怎么换,人员的位置变化如何令人眼花缭乱,基本阵型、打法始终不变。 以曹阳为例,去年香港四国赛时,这位腼腆的天津小孩瘦得跟他手里的冰棍一样,他告诉我:我打前腰,也可以打后腰。我捏捏他胳膊说:赶紧长肉吧!一年半过去,曹阳肉长了一点,脑子长得更多,本场他只打了30分钟,先打中锋,后打中卫!打中锋有两次有威胁的射门,在杨林换下张耀坤之后,曹阳竟改打张耀坤的位置,虽然有一次盯人不紧,若不是安琦及时出击可能会惹祸,但一名替补球员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像模像样地从中锋改打中卫,这只能说明老沈塑造全能球员的魄力。 像曹阳这样的球员,以及广东二吴———吴坪枫,有一次铲断反攻令人击节;吴伟安,有一次外脚背传中十分漂亮———这样本场表现可圈可点的球员却未必能够进入国奥的亚运名单,但中国队的替补班底下半场令人信服地遏制住日本队,尤其比赛末段令本来传接球高中国队一筹的对手失误频频,连吴坪枫这样1米62的小个也如此生猛地上冲下堵。除了招牌的361,沈家军已形成三大鲜明特色: 一、似乎从未有哪支国字号球队或甲级队有这样的板凳深度,主力和替补差距如此之小。 二、似乎也从未有哪支国字号球队或甲级队如此强调全攻全守,强调球员的攻守平衡乃至全能角色。 三、似乎也少有国字号或甲级队有如此猛烈的直接任意球火力,至少有徐亮、胡兆军、吴伟安三名专家。 这支球队的传接球水准也经常令人摇头,但整体战术的成功(尤其是紧逼反抢)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接球上的痼疾。比传接球是不可能比得过小日本的,但“中国队应该利用身体和速度的优势去打败亚洲的对手”,这话是霍顿在4年前东亚四强赛靠黎兵梅开二度抗日成功后说的。时隔4年,中国国字号球队终于又一次击败日本人。日本人踢球永远有二怕,一怕高球(他们世界杯就是这样被土耳其人干掉的),二怕逼抢。尽管杨林还没有表现出1米92的优势所在,但沈家军中前场的紧逼反抢还是搞得日本人挺狼狈的。勤能补拙,沈家军踢得或许不好看,但很有气势。 主力阵容方面,路姜和杨君未必真能取代王圣和安琦,但竞争更加白热化了。王新欣名正言顺地首发,不单说明他联赛7个进球的金贵,还说明了沈祥福在进攻上花的心思更多了。王新欣和阎嵩同时出现在左路,而徐亮被固定在后防线,更多地充当一个后场控球长传的组织后卫角色,类似于从前徐根宝国奥队的沈嵘。这条左倾攻击线大有潜力可挖,弊病是徐亮对抗能力有限并且往往太靠边,后腰又只有一人(胡兆军),而杜威和张耀坤必须呆在禁区内看守对方两名前锋,造成禁区前沿防守兵力不足对对方远射封堵不及,数次险些失陷。 尽管传接球技术根基仍然薄弱,但沈祥福近似于全攻全守的战术理念和“谁都能上,上谁都一样,打哪个位置都行”的全能球员塑造方式,乃至用前锋换后卫的胆识,都让我想到,假如希丁克真能执教中国队,老沈应该是荷兰大帅最好的助手。先打好这班青年军的基础,两年后再交给希丁克,为什么不呢?我知道希丁克不大可能肯带中国队,这么假设只是为了肯定老沈的功力。(张晓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