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又要反思了。不过与过去的总结不同,这次似乎要动真格的。应该说,世界杯对于中国足球是个契机。在这个当口进行反思,各方面都会有相当多的感触。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要想真正地反思中国足球,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中国足球的落后,包含了太多的主客观原因。 主观:反思我们的态度 从快乐足球说起 快乐足球是米卢提出来的概念,但记者并不同意有些人将它上升为米卢留给中国足球的理念。足球作为一项游戏,它本身就应该承载快乐的内涵。在这样的认识下,无论是踢球的还是看球的,就应该从足球中摄取足够的快乐。 可是,中国足球的现状并不快乐。作为观球者,我们似乎在不切实际地期待着每一场胜利,将胜利当成足球的惟一元素。一旦结果与期望相反,观球者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其实足球的内涵并不仅仅是胜利。看看那些在酷暑严冬踢球的孩子们,他们的笑脸来自于单纯的爱好。单纯的爱,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踢球者现在也是不快乐的。除了拿着大把的钞票,他们很少得到社会的认可。其实,每个球员都想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是足球的成绩决定,他们很难在这方面成为强势。并不理想的外部环境已经成为球员的思想负担,他们脚下的足球也就不再快乐了。 不快乐,然后踢足球、看足球,然后再不快乐。中国足球就在这样的情绪中挣扎着。 再提为人民服务 阎世铎提出过人民足球的概念,大意是说,足球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很长时间以来,在足球领域,很少听到这样的观点了。但不容否认的是,足球是应该为人民服务的。而且在现实的背景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应该被提到一定的高度。 对足球而言,为人民服务绝不是唱高调。比如中国足协的工作人员,当他们作出某种决策的时候,应该考虑该决策是否符合足球运动的发展规律;比如球员,他们要把自己的表现与球迷联系在一起,让球迷满意才是正确的行为准则;比如裁判,只有他们的心里有了人民的概念,偏袒、错判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 这并不是拿人民的概念来压制足球从业人员。因为为人民服务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事,人民自然会满意。否则,足球就会成为人民的弃儿。 强化职业态度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电视采访,画面中,一个学踢球的孩子阐述着踢球的目的:“因为踢球可以挣大钱。”孩子的话是最单纯的。它折射出目前中国球员的收入在社会中的状况。不过,要想获得财富,就必须接受职业的约束。 就目前的中国足球而言,职业态度还很匮乏。国安队第一任外籍教练乔利奇曾经说:“球员不要在拿钱的时候才是职业球员。”这也是中国足球的现状。每年夏天,我们都可以听到球员教练对一周双赛的抱怨。可是,职业足球哪有这等好事。我们对比欧洲真正的职业球员就知道,中国球员每年30场左右的比赛数量算得了什么?对于中国的球员来说,眼下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只有多付出,才能多挣钱。 对于足球的管理者而言,也必须建立职业态度。世界杯结束后,曾有媒体转述足协某官员的话:“中国教练和我们是上下级关系,管理起来容易。外籍教练就存在管理问题。因此我更倾向于用土教练。”这样的言论显然缺乏职业性,即便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差异,但任何一种角色都是足球系统工程的一个环节,根本不应该存在上述认识。另外,管理者拥有了职业的态度,才可能在制定方针政策上符合规律。 客观:反思我们的建设 当我们拥有正确的态度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要重新建设中国足球。 普及:重中之重 也许是受场地条件的限制,中国足球的普及工作成了老大难,而这恰恰是足球发展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在足球发展相对较好的省份,由于当地的经济非常活跃,城市改造令很多足球场消失了。而新社区建立的足球场尚不能满足足球爱好者的需要。那些足球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也是因为经济的原因,场地异常简陋,足球普及也就成了无稽之谈。然而,上述客观条件都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因此,我们就必须想办法,用变通的方式尽可能地扩大足球人口。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地区都在搞五人制足球,群众参与的热情也非常高涨。用小场地取代正规场地,不失为一种改善普及条件的方式。 另外,足球的普及离不开学校这个宝库。目前,中国足协正在和教育部联系合作事宜,并已经初见眉目。一些俱乐部也在动学校的脑筋,希望学校能够成为自己的人才库。相对于十几年前,与学校联姻完全称得上是足球人观念上的重大变革。但是据记者了解,这样的举措在新中国的足球发展史上有过先例,只是后来夭折了。现在,中国足球回到了被证明是正确的老路上,下面的工作就是要坚持。为了中国足球的可持续发展,不应该再出现“一朝天子一条路”的局面了。 提高:尊重科学 只有踢球的人多起来,中国足球的选材面才会更宽。没有人否认中国存在天才,但是在专项培养这些天才的时候,中国足球必须尊重科学。而现状并不是这样,中国足球在这方面恰恰最不尊重科学。 长期以来,一些体育主管领导将培养人才的体校当成追求政绩的工具。教练在成绩压力面前,不得不采取极端方式。其一就是以身体指标作为选材标准,后果就是球员成年后,在身体条件与对方不相上下的情况下,粗糙的技术无法保证得到更好的成绩。中国青少年队在世界比赛中成绩不错,但一到成年队就江河日下的状况,就是上述问题的直接反映。另一种极端方式就是虚报年龄。在青少年时期,以大打小就意味着占据了身体优势,也就有了成绩的保障。很多教练看中了这个捷径,便通过各种方式变更球员的年龄。这种方式的后果是球员“早衰”。很多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希望之星过早地从绿茵场消失,大多是这个原因。 如果从尊重科学的角度出发,青少年球员在提高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国外的经验,12岁到17岁的孩子都有相应的专项素质训练,而且有一定的指标进行测试。如果某段年龄的基础没打好,是无法在后面的成长过程中弥补的。也就是说,如果不尊重科学,中国足球根本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 出成绩:水到渠成 足球的建设的确像构建金字塔。当普及和提高工作都能够按照足球规律得到落实,那么出成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然而,世界杯证明,中国足球还是处在懵懂状态,我们对于先进足球的把握、理解依旧很匮乏。于是,中国足球到底该走什么样的路,又成为本次反思的焦点。 其实,我们不止一次地探讨过这个问题。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学习前苏联等东欧国家,之后又有学习巴西、德国、英国,直到现在效法南斯拉夫。诚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中国足球取得了一些进步。可是由于我们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成年队上,作为足球基础的青少年工作被忽略了,结果就是中国足球从来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其实,韩日的飞速进步表明,从邻邦的身上学习一些先进的经验反倒是最实惠的。韩日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培养。日本的高中联赛是日本足球的人才宝库,韩国则依靠大学生联赛补充人才。有了系统完善的人才储备体系,韩日无论学习什么样的风格,都可以球员的基本技能做保证。 由此可见,中国足球学哪种风格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中国足球要培养出最好的原材料。有了原材料,再加上名师主理,中国足球出成绩也就顺理成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