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超 近几天,北京大学,这所莘莘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大学笼罩在悲痛中——北京大学所属的山鹰社登山队的队员们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峰时遇险,5名队员中目前已经找到了两具遇难者遗体,另三人失踪。据有关专家介绍,失踪三人生还的希望渺茫。 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他们的离去,留给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的是无尽的悲痛和哀思。事故发生之后,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作为不是专业登山运动员的学生,他们为登山付出生命的代价,值得吗? 昨天,记者到北大采访了一些北大的学生,他们的回答让记者感到欣慰。 “值得,换了我也没有遗憾” 由于9月9日就要开学,所以很多回家度假的学生都开始陆陆续续返回了校园,因此北大的校园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但是与往年同学欢聚的欢声笑语不同的是,现在北大的气氛有点压抑,因为每一个走进北大校门的北大学子不得不经受失去5个同学的痛苦。 张芳芳,北京大学99级中文系的学生,她的家在偏僻的安徽农村,信息不便,所以直到昨天她回到学校之后,才听到这个噩耗,她说,当时她就哭了,“我真的不相信这个事实,昨天的同学朋友,今天就没有见面的机会了。我真的不相信。”和记者说话的时候,泪流满面的张芳芳泣不成声,她哽咽着说:“对不起,你去采访别人吧,我实在说不出话来。”。 陈呼和是一个蒙族小伙子,他现在是北大99级化学系学生,谈到遇难的学友,陈呼和很难过:“我认为,他们为他们钟爱的事业死去,值得!”小伙子一脸坚毅,“如果换了我,也没有遗憾。只是他们的死对他们的家人、朋友和同学是一种巨大的悲痛,对北大对社会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陈呼和告诉记者,他在新学期要说服家人允许他加入山鹰社。 2001级化学系的张然说:“作为生命来说,他们实在是太年轻太可惜了,但是对于他们所热爱的登山运动来说,他们是用生命去爱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记者试图采访山鹰社的成员们但遭到了拒绝,陷入悲痛中的他们不愿意接受任何采访,一个同学在记者刚刚提到遇难的队员时,眼泪就下来了:“我们现在惟一的希望是其他10名同学能够平安归来,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在记者的采访中,没有遇到一个北大的学生认为他们的死没有什么价值。 他们是北大最棒的 在所有运动项目中,登山运动员是最艰苦的,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他们简直是铁人,登山运动员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因此,在登山界小有名气的山鹰社的队员们自然成了同学们仰慕的对象。 一个同学说:“他们真的很了不起,他们是学校最棒的。”据记者了解,山鹰社的队员不是你有登山的爱好就可以入社,北大的学生进入山鹰社需要层层选拔。 这次遇险的5名队员中,杨磊是99级金融数学系的学生,他在社中颇有威望,杨磊曾经创造了一个奇迹,仅仅入社半年就加入了登山队,这在山鹰社的社史上是没有的。 鲁臻是山鹰社的装备部的部长,他性格内向沉稳,意志坚强,他的同学说他冬训时,凌晨一点以前根本没有睡过觉。其他的三个人,林礼青、雷宇、张兴柏都是队中骨干。“他们是北大的精英,同学们平时都很羡慕他们,也很崇敬他们。”一些同学惋惜地说。 山鹰社不会倒 人们都存在着这样一个疑问,在出现了如此重大事故后,北大山鹰社还有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 为此,记者采访了北大团委书记沈千帆。“这次山鹰社遇险不会影响到山鹰社今后的发展。”沈千帆说:“山鹰社成员在入社之前,学生本人必须征得家长同意,并且家长和学生本人都要与学校签订责任自负的责任书方可入社。” 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也证实了沈千帆所说不虚。记者在采访01级工商管理系一姓陈的同学时,正巧他刚从昆明回来,他在暑假中同7个同学组织了一个活动,骑自行车从重庆到昆明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这样的活动,校方也要征得家长同意,并且也签有责任书。“对于他们登山队来说,学校和他们签责任书时绝对要经过他们的家长同意的。” 但是学校没有责任并不代表冷漠,北大一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会妥善处理这些学生的后事的。“但是无论怎样也不能挽回他们年轻的生命了。这件事,留给我们北大的只有伤感和遗憾。”这位负责人痛心地说。 山难不可抗拒 对于这次山难,中国登山协会发表了一份声明,在声明中,登山协会说,这次北大学子登山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批准,发生山难完全是因为自然因素造成的,是大自然不可预测、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 对于登山协会的说法,北大的学生们没有异议。 他们普遍认为登山本身就是一种冒险,冒险就意味着有死亡,这是很正常的事。“我想,他们既然选择了登山这项高风险的运动,就应该有思想准备。” 当记者对山鹰社的登山设备、后勤保障等问题提出疑问时,很多知情的学生都表示绝对不是这方面的问题,“此前,他们攀登了很多山峰,成功的记录很多,在准备方面应该没有问题,在登山界已经小有名气。况且他们中间很多队员都很有登山经验。”北大的学生们一致认为如果说山鹰社的这次登山犯了一个错误的话,那就是他们不该在多雪、多雾的夏天攀登希夏邦马峰。 鲜花悼念死者 在北大的未名湖边,有一个操场,一进操场的大门,左侧就是山鹰社登山队员们训练攀岩的地方。在高高的模拟岩石上,山鹰社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仿佛就在昨天,陡峭的岩石上还留着队员们训练留下的汗水和他们壁虎般矫健的身影,但是今天,5个矫健的身影已经化作了5只雄鹰,把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永远留在了西藏雪域中。 一把铁锁和一扇铁门把他们的训练地紧紧地隔离了起来。记者发现,在铁门上,在他们训练的岩石下,学友们献上了一束束鲜花和一根根飘带,以寄托他们的哀思。(北京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