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泳队在本届亚运会上的无限风光背后却隐藏着令人震惊的“昙花一现”效应。一位教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披露了中国游泳界在训练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一位专业人士指出,釜山亚运会的20枚金牌的辉煌掩盖了太多的矛盾。 也许我们还记得辽宁的游泳名将陈妍,他今年21岁,但是在本届亚运会上难以寻觅这位昔日明星的踪影。据悉,陈妍已开始弃泳从文置身学府,去年九运会前陈妍就开始做退役的准备,她能否参加2004年雅典奥运会,按目前形势看希望相当渺茫。记者曾专程采访了陈妍的教练韩冰岩,提及弟子的近况,韩冰岩怜惜之情溢于言表:“陈妍太累了,这几年她几乎是不间断地参加各类比赛,有些比赛像城运会根本没必要参加,甚至省内的普通比赛碍于各方面因素都推不开,她的身体都被搞垮了。腿伤、腰伤,最闹心的就是胃下垂,犯病的时候什么都吃不下,本来训练比赛的压力就大,营养再跟不上,怎么能指望她出成绩,破纪录呢?”韩冰岩痛心地指出,运动员生理机能的恢复、比赛状态的调整是要遵循严格的运动规律的,该调整的时候不调整,需要休养的时候依然勉为其难地在一线奔波,这是对优秀运动员内在能量的“破坏性开采”,这就是中国运动员为何常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 一位专业人士透露说,中国体育界历来倡导“三从一大”的训练方针,韩国足球队世界杯的成功和国足的猝败更为这一经典论调提供了有力佐证,但对这一方针的具体运用在中国体坛似有曲扭变形之嫌。中国前国家队主教练陈运鹏曾经表示说:“‘五朵金花’时代,由于我们技术风格好,所以就把重点放在力量和训练能力的提高上,以至于继承者仍然不很重视技术风格,而偏重于力量和训练能力的提高。”为了达到力量和能力的提高,超大运动量的训练显然是最佳捷径,但却于无形间走上了一条拔苗助长的危险之路。从游泳、体操到田径,在诸多体能技巧项目中,中国选手的日常训练不是练好练到位,而是殚精竭虑,练疲练垮直至练废,这种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超常运动成绩”绝不是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而是体能透支下的变调反弹,如此高压何言运动寿命的“地久天长”?我们感叹体操新秀桑兰的因伤致残,但是否反思过,是什么原因导致桑兰等一批体操幼苗的过早凋零?片面地求高难、争攀动作系数,迫使运动员铤而走险陷入极其危险的操作境地,在“锦标主义”的高压下,对运动寿命的珍惜退居二线,盲目地高消耗、高比拼反倒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升级为竞技体育的主旋律,现如今,杨云、邢傲伟等一批名将又非伤即病,此类恶性循环不知还要延续至几时? (张松、姚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