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报记者刘晓新 1比0胜马尔代夫,恐怕愚人节都没人敢开这样的玩笑。范志毅的“破口大骂”表明它的痛切不下于四国赛上4球惨败于伊朗。表情颓然的米卢已经痛苦地发现,他面对的是一群不论“快乐”还是“国旗”都无法刺激的球员,甚至连愿不愿意上场这样的简单问题,都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解决,比如孙继海。 用还是不用 一直强调服从的米卢总是无法摆脱中国球员、尤其是大连球员对他权威的挑战,从张恩华到郝海东,再到孙继海,如同当初坚决不进国家队的小王涛,势力覆盖整个足球圈的大连人,现在孙继海与米卢在“独木桥”上又成对峙之势。孙继海本人已不避讳在任何场合表示看不上米卢,其别具一格的洒脱以及在训练中“游戏风尘”,成为目前国家队的极突兀的景象。内心不断被刺痛的米卢现在强调“态度”已经远远多于“快乐”,他总是说:“李伟峰状态这么好,徐云龙状态这么好,我为什么要换别人?”但这并不只是两个有个性者之间的单挑独斗,面对冲击世界杯这样的“国民大计”,个性往往会得到提醒。客场对马尔代夫的前夜,中方教练组明确向米卢建议孙继海上场,并把孙继海顶到中场。米卢拒绝了这一建议,但同意折衷让孙继海下半场露一小会儿脸。而赛后球员的矛头几乎全部指向孙继海的替代者徐云龙,这名在首战中打入两球的后卫被认为“完全不会传球”。大多数球员曲线声援了孙继海。孙继海问题的公开化已使米卢陷入困境。用还是不用?这对米卢是个噩梦般的问题。据估计,下一场比赛,米卢将会有个明确态度。 米卢患上失语症 孙继海问题其实是张恩华问题的延续,也反映了米卢在不同时期的真实心理。当初在米卢在上海嘉定第一次升帐集训,“态度傲慢”的张恩华被打入冷宫,米卢表示——不服从教练的宁可不用。此后不久本报记者与米卢有了一次直接对话的机会,焦点便是张恩华。记者直陈己见:“你的原则没错,但中国球员可能和你见过的任何国家的球员都不同,这里球员往往能够决定教练的命运。”米卢以惯用的外交辞令绕过这一话题,却没掩饰自己的不屑。当时踌躇满志的米卢显然不能想象这样的问题,他以为有广泛的选材余地,有信心选择更多服从而有水平的球员。米卢想不到“广泛的选材”最终仍缩小到态度有问题的球员身上,而服从和有水平在中国球员身上从来都是一对反义词。孙继海第75分钟的上场,意味着他不得不破了例。许多国内教练新上任时,都会把一些熟悉的或自己带过的球员喊到一起来吃个饭,交待一下“大家以前关系不错,现在希望你们多帮衬帮衬”,这在圈内被戏称为“拜码头”。米卢不懂这个,也无法想象他会接受这个。但他现在不得不给孙继海的15分钟时间了。 “刺激的度”是什么? 马克坚在评价此事时说:“米卢做得有点过了,他刺激球员时应该掌握合适的度。”在他看来,米卢本意是通过不给上场机会刺激球员,但一味坚持则可能使球员心生逆反,对“中国球员有时要讲义气”。“打一巴掌再摸一下”,这早已盛行于各俱乐部的习惯做法,如今被“引进”到米卢面前,米卢不会拜码头,却想用无数个15分钟或者30分钟赢得“孙继海们”的感激。但他遭到了顽强的抵抗。米卢先是在就职演说上强调自己一向看重球员的服从,希望大家配合;紧接着他发现有球员不买帐,便以不给上场机会刺激球员;可这些球员仍不买帐,于是开始陆续给他们上场机会,等待球员感激;结果球员还是不感激,最后怎么办?米卢主动认错,以“帮兄弟一个忙”的态度获得球员的彻底谅解;于是皆大欢喜……这种滑稽的场面,正是中国足球的现状。 足协能否“带孩子认错” 有人曾向米卢建议:直接找南勇,由足协出面来促使孙继海改变态度,求得米卢谅解后,米卢再“高姿态”地委以重任。抛开米卢是否会接受这一方式。至少可以说这的确是个不错实简单可行的方法。退一步说,孙继海可以看不上米卢,可以不在乎国家队,但恐怕不会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前途,他可以“牛”对米卢,却不可能傲视中国足协。但如此简单的方法为何一直无人采用?说到底,除了有些人习惯回避矛盾,解决这类问题的主动性同样值得存疑。小王涛不进国家队,何尝受到过中国足协的压力,孙继海的问题至今也只停留在教练组建议上。这体现出我们对类似问题的麻木,再往下想问题或许更可怕。如果在这届冲击世界杯我们再次铩羽而归,将来某一天声讨米卢的“主教练联席会”上,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总结:我们一再提醒米卢使用孙继海,但米卢就是坚持不用……最后总要有人来承担责任,而米卢肯定会与霍顿一样,无法反驳中国足球。
(足球报)
|